感觉上次关注,还是在上次。
自从小米YU7上市后,除了增程SUV谍照那波,黑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小米有什么大动静了。
结果就这两天,小米就连着给大伙狂憋大的。
先是@小米公司发了一个“百年汽车工业,没有人做出这样一款纸巾盒”的视频,算是正面回应了前段时间舆论质疑小米“车规级”纸巾盒是否是智商税、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。
紧接着当天晚上,雷厂长又发了一个问卷调查,询问大家YU7标准版是否有必要对齐竞品,直接叫Pro或者Max版?
这个问卷调查吧,乍一看就跟比亚迪征求大家给APP改名的问卷差不多,突出一个民意,大家觉得好才是真的好。
但是你对着前情提要和选项琢磨一下,就会发现这份调查问卷多少有点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咱雷厂长一波丝滑小连招,先给大家加强了一波YU7标准版“续航835公里,700Tops算力,标配Thor芯片、激光雷达”的产品高配置的印象。
然后和网友们解释了一下:YU7的标准版和友商的不一样,咱没从Pro或者Max开始,主要还是咱比较低调,不做过度宣传。
我感觉这波还是多亏了广大的网友们也比较低调务实,都投的“保持标准版”,不然要是问卷结果大家真的都选的“从Pro或者Max起”,那就有点意思了……
36:大不了到时候发个公告“经过慎重研讨,决定保持原版本不变”。(bushi)
咳咳,不过这次投票除了用户参与式营销的成分之外,黑马感觉也有点联想到控诉友商不按常理标版本的意思。
其实早年车圈也不兴用Pro、Max、Ultra这种版本划分,部分车型会按照技术参数标注(比如自动手动挡,发动机技术,动力类型等),也有车厂会用“舒适版”“豪华版”“旗舰版”这种差异化定位来命名。
但一直以来这种版本命名并没有达成共识,市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飞翔版、活力版、自由版这种看不太明白定位的版本划分。
好处是,就算买个最便宜的版本别人也不认识,但坏处是,买了顶配兄弟们也看不出来。(bushi)
而Pro、Max、Ultra划分形式最早源自机圈,2022年-2023年的时候理想推出了L7 Air、Pro和Max三个版本,一夜之间,就在车圈风靡起来。
后续小米、鸿蒙智行、小鹏等品牌也快速跟进。
本质上车企通过多版本配置划分消费层级,是为了用打标签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但随着这个版本的“数值膨胀”越来越严重,部分车企出于产品策略的考虑,把原本的标准版直接提成Pro,标准版则变成了实际上的阉割版。
甚至可能出现为了倒逼用户选择高配版本,故意放出被各种阉割后的低性价比丐版产品的情况。
导致很多用户因此开始质疑品牌在玩“文字游戏”,标准版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,到现在大家几乎已经将标准版和阉割版划上了等号。
比如在YU7是否改名的评论区,就有不少网友表示,命名的修改不如提升标准版的配置来得实在,搭载了相关配置即使不改名也能有效地提升竞争力。
不过我觉得吧,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车企怎么划分版本,而是我们到底真的需要这么多版本吗?
前段时间,理想i8取消了Pro、Max、Ultra三个版本划分,将Max版本设定为标准版,原Ultra配置可以选配。
因为在理想i8的预定订单中,有98%的订单集中在Max和Ultra上。
也就是说对于用户而言,更多样的版本选择,除了增加决策成本和选择焦虑之外,其实并不能增加所谓的“选购自由”——
大家更关心的核心配置还是电池、智驾和冰箱。
反而对于车企来说,多车型策略还会加大内部管理的复杂程度,从生产线排产到库存管理、交付效率都会受到影响。
所以要我说,最好就是一个水桶版本,一步到位满足空间、舒适性、智能化、续航各方面的刚需就行了。
这样一来大家的“标准版羞耻症”自然而然也就痊愈了。
不过,小米最近确实也陷入了一些争议。
比如之前有用户反映小米汽车要求提前支付尾款,出现“车未下线却需7日内补齐尾款,否则定金作废”的情况。
小米回应称这一要求仅针对部分特殊情况的车主,包括延迟交付、办理金融分期配合度较低或者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用户。
有媒体以准车主名义咨询小米汽车客服,为什么会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时,客服表示:“是否订单申请过延期排产?”
有网友发现,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有关于尾款支付的规则,“余款支付”一栏指出:
“锁定订单后,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随时通知您支付余款,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余款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,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解除本协议,且已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。”
截至目前,小米YU7的新增订单交付已经长达一年,其中标准版达到了56-59周,Pro版需要47-50周,Max版需要42-45周。
一方面小米希望尽可能减少“跑单”数量,避免影响其他订单的正常交付;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自身资金压力,通过提前回笼资金来保证供应链正常运转。
还有此前的“车规级”纸巾盒事件,小米本意是想延续广受好评的SU7“防晒套装”的用户思维,结果被网友过度解读,引发大量讨论。
其实小米对于用户需求挖掘还是十分到位的,只是大家对于小米的期待已经过高,在舆论的漩涡中有一些争议性的声音也属正常。
归根到底,小米行得稳的核心还是过硬的产品实力,至于剩下的,时间自会给出答案。
撰文:柯然
编辑:小马哥
简配资-简配资官网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网站-配资平台提供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